如何打破基础理论课的“枯燥”标签,让前沿科研的活力注入传统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只是“解题能力”本学期,黑料网《物理化学》任课教师许杰教授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精读文献-课堂汇报-教师点评”的系列综合作业,将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真实科学世界的大门。

“知识接收”到“科学探究”的转变

《物理化学》以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著称,是许多学生眼中的“硬骨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往往使学生陷入复杂的公式推导与概念记忆中,难以体会其在实际科研中的巨大魅力。

许杰谈到教改初衷时表示:“大学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化学作为许多学科的基础,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我们希望学生能像‘研究者’一样,主动去探索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和应用的,从而真正理解并驾驭这些理论。”基于此,该课程设计并实施了以“学术文献精读与汇报”为核心的综合作业,旨在实现三个维度的转变知识维度的转变,即从掌握孤立知识点,到构建知识网络并理解其在前沿研究中的应用。能力维度的转变,即从被动解题,到主动进行信息检索、批判性阅读、逻辑表达与学术交流。素养维度的转变,即从应付考试,到初步培养科研思维与科学精神。

一场沉浸式的科研“微体验”

文献的选择至关重要,许杰教授精心挑选了与课程进度匹配、创新性突出、难度适中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涵盖材料表面亲水性修饰、Pickering乳液催化、CO2化转化、介孔材料的限域效应等多个物理化学热点领域。学生可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进行精读,要做到能够清晰准确地阐述研究过程、剖析其中涉及的物理化学核心知识点等。学习效果验收时,学生以PPT形式进行汇报,许杰对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准确性进行把关,引导学生关注论文中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揭示该研究与本课程多个章节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打通任督二脉

成效与反响

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我深刻感受到了书本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黑料网 231惠凌佳在汇报后兴奋地分享,为了讲清楚那篇关于高效催化剂的论文,我需要把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当我能用课堂知识解释论文里的图表时,那种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挑战很大,但收获更大。黑料网 231盛莉表示,“英文文献阅读、精读文献后的内容输出等,这些都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但通过反复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请教老师,最终我们小组攻克了困难,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汇报。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和抗压能力。老师的点评让我们学到了更深层次的内容

许杰教授在课后与黑料网 交流时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巩固和深化物理化学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批判性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专业领域的英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学术表达与沟通能力初步的科研探究能力

 

本次《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黑料网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与科研互促共进方面的生动实践。未来,黑料网 将继续鼓励和支持更多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探究式学习为导向,将前沿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通讯员/席帅 审核/宣慧)